兒童背巾要點:比C型背M型腳 更重要的事!

#兒童背巾要點:比 #C型背M型腳 更重要的事!

很多媽媽會問奶爸Dr有關兒童背巾的選擇或是使用注意事項,其實有比C型背M型腳 更重要的重點。所以整理出一個口訣「KICKS」,分享給大家:

#KICKS口訣

#K: #親得到的距離 (Kissable) :目的是靠近距離,一方面能夠確保穿帶堅固、另一目的可以讓媽媽皮膚能感受到寶寶的呼吸氣息及皮膚溫度(當然愛偷親也可以)
#I: #隨時看得到寶寶呼吸及膚色(In view at all times) :確保呼吸道通𣈱、寶寶舒適。
#C: #寶寶下巴不要貼緊寶寶胸口 (Chin off chest) :目的在於避免呼吸道壓迫,呼吸困難。
#K: #膝蓋水平高於屁股, 大腿展開(Knee above bum) :類似M型腿的慨念,不適用於袋鼠型背巾sling
#S: #脊椎受保護(supported back):小於4個月的寶寶,頸部支撐力不足
很多父母會選擇嬰兒背巾作為攜帶應出門的選擇,(除了推車以外)。嬰兒背巾的選擇有幾個重點,其中有一個口訣:「#KICKS」,還有現在網路上面有所謂的:「#C型背、#M型腳」。但是奶爸Dr.要在這裏提醒大家C型背,是指小嬰兒頭部支撐力道不足時,脊椎呈現自然的C型,而頭部最好要貼近父母的胸前,作為保護,但是重點是:不能蓋著臉、口、鼻,父母能夠隨時隨地檢視寶寶的呼吸狀況,所以才有「KICKS」 的口訣。#但並不是所有的年齡都適合用C型背這個方式(見圖二),#大一點的孩子脊椎和頭頸部會跟成人的S型。
另外,「 M型腳」主要考慮到髖關節的發展。最理想的腿部姿勢是大腿打開,像是騎馬、青蛙一樣展開的。若果寬關節的角度太過窄,若呈現垂直的方式,會影響寬關節的發育。所以選擇背巾的另一重點在於大腿(接近膝蓋)處有否足夠的承托力。如果承托力不足或是角度不夠開,受力處會太接近髖關節。
參考資料來源:美國兒科醫學會、英國兒童背巾協會

發表迴響

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